滨海文化

主页 > 汽车 >

汽车

新能源时代,汽车工业和城市之间的双向流动

发布时间:2022-10-21 17:58:07

  大力发展汽车产业是否能让一座城市实现弯道超车?答案并不恒定,成功者众多,折戟者更不在少数。将汽车产业与城市经济深度捆绑,考量的是城市资源禀赋、区位条件、营商环境、科研实力、人才底蕴乃至消费文化,成为“汽车之城”自然裨益良多,但也需切合城市发展现况再对汽车产业、汽车品牌进行合理的引育与布局。

  新能源背景下,产业成熟度、产业链配套程度、土地资源和用人成本等是衡量城市能否发展好汽车产业的关键。车企的总部或生产基地落在哪里?其确实可能改变一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前提是做好企业与市场的梳理与协调。

图片

汽车产业对城市的加持

  城市为什么对汽车产业特别是整车企业青睐有加?汽车制造工序复杂、产业链漫长,其中最为重要的主机厂及整车企业拥有较高的话语权,一家车企往往涉及数千家各级供应商,对所在地的产值、就业等影响极大。

  无论是传统汽车重镇,还是新能源汽车新聚集地,汽车供应链体系的构建成为关键,这也是江浙沪皖粤在汽车产业版图上权重增加的重要因素,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拥有密集的汽车产业供应商,可以覆盖生产一辆汽车的所有零部件。上海和广州都是将汽车产业发展的正向效应充分发挥的城市,且始终有着领先的前瞻性探索。上海有上汽集团旗下诸多品牌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新能源车企中一线势力则基本在上海设立了研发中心,对智能驾驶这一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上海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图片

  汽车产业是广州四大传统产业支柱之一,新近发布了20条支持汽车产业措施意图打造万亿级“智车之城”,智能驾驶领域的企业数量和实力位列全国之首。而作为全球唯一掌握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车企,一直坚持全产业链自主可控、业务板块庞大的比亚迪,对其总部所在地深圳和设立有4大产业工厂与1个半导体研发中心的西安,意义重大。与之类似的还有长城汽车与保定,随着长城汽车的市场成绩持续向好,保定的城市形象与城市品牌也逐渐凸显。

  另有一种关于汽车产业的打法更考验城市的整体发展思路。以全国造车领域布局最为全面的城市青岛为例,虽然并没有本地车企品牌,但这并不耽误拥有千亿级别体量的青岛坐稳汽车产业重镇之位,各种汽车年产量超过百万辆。

图片

汽车之城的荣誉与压力

  汽车产业讲求规模效益,针对近200家新能源车企展开竞争的混沌局面,业界专家多次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应将资源尽可能地市场化集中,避免分散,但这并不能挡住部分中小城市全力切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热情。因为,一旦有一家新兴新能源车企诞生于本地并发展起来,或一家新能源头部车企将生产基地落定本地,都将带来产业链上下游的联动协同,新能源汽车产业矩阵可期,成就地方和车企的双赢。

  以往发展汽车产业多是承接成熟完善的产业链即可,如今入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地方的投入更多、风险指数也更大。在燃油车时代,汽车产业发展布局多由顶层设计确定区位与细分方向,上海、北京、长春、武汉、重庆、广州、十堰等城市由此成为早前的汽车之城,一汽、二汽、长安、上汽、广汽、北汽等国资车企巨头也正是在这些城市成长起来,在城市里留下众多印记,让人津津乐道。

图片

  新能源汽车兴起之时,“地方政府+新能源车企”的组合不断出现,大小体量的城市都不愿错过难得的“弯道超车”机会。不少默默无闻的中小城市和稀奇古怪的新能源汽车品牌频频进入大众视界。有地方资源加持的造车新势力抗风险能力显然更强一些,也更有机会挺过漫长的“高研发、高亏损”时期。然而产业竞争的残酷在于,不是所有的企业都能一直走对路线,也不是所有的产业投入都能结出硕果。上海-特斯拉、合肥-蔚来的极致成功并不是“1+1”般的简单,前者的产业底蕴、后者的前瞻性、执行力都非很多城市可比,造车浪潮里更多是中小城市与新兴车企的艰难探索。若以事后观之的心态看待部分城市与夭折车企的失败,除去几家典型的PPT企业,其余的不成功者只不过是倒在了市场环境变化与各种细节之下。

  投资任何产业都有风险存在,汽车产业可能带来的高回报意味着前期必然的高投入,车企发展需要大量的资源与资金,2020年至今,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一半以上融资有地方政府背景资金参与,各地对引入建设的车企也是不吝给出各项优惠政策,并积极协调本地下游企业支持,甚至在城市基建过程中向本地车企倾斜。

图片

  需要各界注意的是,新能源造车潮并没有跳出“强者恒强”的定律,有实力、有技术的新能源车企,其实更愿意与产业发达、人才充足、资金丰沛、区位优越的城市携手共进。仔细查阅知名车企历年来的布局设点情况,不难发现其清晰而坚定的发展脉络,刷足存在感保持热度只是表象,抢占先机深度嵌入区域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所在。